最近行業內都是關于重點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、醫療美容廣告亂象的消息。
2021,可以稱得上是我國醫美行業發展史中的監管里程碑年。
先是6月,國家衛健委等八部門發布《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》。
8月,市場監管總局又發布了《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(征求意見稿)》,明確指出要依法整治各類醫療美容廣告亂象,重點打擊10種情形,排在首位的就是打擊制造"容貌焦慮"。
從短期看,可能對疫情形勢下的醫美市場帶來打擊,一些不具備或者難以形成規范形態的醫美機構企業將寸步難行;但從長期看,有利于引領市場、規范市場,規范整形美容的廣告宣傳,遏制打擦邊球的推廣行為。
不良商家企業的行為打擊的卻是整個醫美行業的公信力。在史上最強監管之下,民營醫美機構走向何處呢?
01
“顏值經濟”盛行,行業亂象頻起
還記得2006年一部韓國電影叫《丑女大翻身》很火,電影講訴一個擁有美麗歌喉但身高169cm,體重95kg的“丑女”,通過美容整形成為歌手和暗戀的人在一起,走上人生巔峰的故事。
《丑女大翻身》
電影的情節也潛意識讓人形成了,原來自己的不成功是因為自己長得“丑”,只要通過整形就能改變現狀得到自己想要的。同時這部電影也狠狠的宣傳了韓國的整形技術,之后掀起赴韓整形美容的浪潮。
不斷有人因為各種原因去整形。“顏值經濟”盛行。
前有杭州網紅小冉抽脂感染,器官衰竭去世,后有9月7號爆出“我會讓你活著離開?”整形機構老板毆打辱罵女顧客視頻,警方介入調查。
網紅抽脂感染去世
“顧客只做鼻子,就說‘印堂發黑影響財運’”;“告訴他們誰誰誰在我們這兒做了手術很漂亮,嫁了大款,升職加薪……”,之類的話術是醫美機構攬客時,故意制造“容貌焦慮”的常見手段。
因此行業亂象頻起,“黑醫美”橫行,醫療糾紛增加。
02
最強監管之后,民營醫美機構何去何從?
都說醫美是“暴利”行業,人人都想嘗試分一杯羹,但并不是所有醫美機構都是‘黑醫美’。今天就說一說正規醫美機構的“暴利”。
不時會有機構人員吐槽透露:“中小型醫院,初期投入大成本大約400-800多萬元,做了4到6年才開始盈利,一年純利潤不到百萬”。
驚了!醫美項目收費高昂,如果機構沒說大話,那醫美機構賺的錢都去哪兒了呢?
要清楚這個問題,須得先看醫院運營成本。
正規醫美機構客源多賺得多,同時成本也高,其主要花在了三個地方——薪資發放、醫用耗材和宣傳費用。
薪資發放:畢竟醫美項目是技術類工作,準入門檻髙,投入成本大,醫生等掙的辛苦錢也沒什么可以說的。
醫用耗材:不用說就是藥廠和藥商了。我國食藥監局嚴格,能夠拿到食藥監局認證的藥廠寥寥無幾,因此醫院沒有議價權,只能接受藥價連年上漲。
宣傳費用:機構醫院獲得客源的方式之一就是第三方引流,像新氧等醫美平臺,各種宣傳方式“內卷”嚴重。宣傳費用投入不斷增加。
所以有用假貨水貨、行醫不規范、手術不合理欺騙消費者,然后賺得缽滿盆滿攜款跑路上社會新聞的奸商“黑醫美”。
也有拿著千萬入場一兩年下來全打水漂的投資者。
醫美蛋糕雖大,但爭搶的人也越來越多,不穩定因素越高。
而近期監管部門發布的《打擊非法醫療美容服務專項整治工作方案》和依法整治各類醫療美容廣告亂象。這對于正規醫美機構是一件相對好事情。
隨著監管力度的加強,“黑醫美”的生存空間會逐漸變小,同時規范了市場,行業得到健康發展,這時求美者就只專注機構及醫生的技術、口碑和審美了,正規醫美機構自然會脫穎而出。